【台灣日治時期都在看什麼童書?】
為了看秋惠文庫的畫展第一次踏進二二八國家紀念館,覺得眼睛一亮。建築修復的非常漂亮,展覽也設計的很用心,用很多史料堆疊出當時的氛圍。其中一部分是展示吳鴻麒先生的書櫃。吳先生原本是律師,戰後擔任高等法院法官,在二二八事件中被便衣人員帶走後罹難。書櫃上半部大多是法律書籍,原本只是好奇有沒有非日文的書籍,結果竟然看到巖谷小波和坪田讓治!旁邊還有一本《子供とからだの鍛へ方―子を持つ親のために(小孩與身體的鍛鍊方法:給有孩子的家長)》,看來吳先生很關心小孩的生活。
巖谷小波是近代日本兒童文學的奠基者,除了創作大量童話,同時積極推廣童話口演,巡迴全日本講故事,也曾到台灣的中小學講故事。書櫃裡放的是《キノコノキノスケ(小香菇菇助,1943出版)》跟《ボクハキンタロウ(我是金太郎)》,查了一下竟然是繪本!似乎是小波過世後才配圖出版的,圖很漂亮(放在留言處)。坪田讓治比巖谷小波大約晚三十年,是日本兒童文學轉型期的重要人物,《子供の四季(兒童四季,1938出版)》是他的代表作品。日治時期應該有不少日本童書在台灣流通,但舊書店很少看到,之前小步辦大正昭和時期繪本雜誌展的時候和藏書家朋友聊天,他說可能因為童書比較常被翻閱,書況不易保存,而且小孩子的書也不太會被留下來(就像我們小時候的書長大就會被丟掉一樣QQ)。這次難得在圖書館以外的地方看到所以紀錄一下。
紀念館除了二二八的介紹,也有建築本身的影片介紹,才知道原來常聽到的台展就是在這裏舉辦(日治時期為台灣教育會館),後來又變成台灣省參議會和美國新聞處,和台灣的藝術發展一直有不小的關係。展覽都是免費的,下次有機會到植物園不妨到裡面走走喔。